查看原文
其他

王建强:印象苏东坡

王建强 时光捡漏 2021-07-31

『时光捡漏』记录生活的笔记本



印象苏东坡

——读林语堂《苏东坡》有感

文 | 王建强 

凤翔有座东湖,那是年轻的苏东坡初仕签书凤翔府判官时,引城西北之凤凰清泉,疏浚丝毫没有名气的小池塘而得的。池因人名,东湖这座被苏东坡扩大了的池塘,也便成了北方园林的典范而声名大噪。

从东湖北门进去,沿一条林荫道向南前行百十米,东湖便一览无余的展现在面前:湖水黄浑而不乏涟漪,廊桥蜿蜒似曲径通幽,一览亭于湖东北俯瞰主湖和南湖。在东湖的西北角,有个用砖石水泥砌为基座、雕梁画舫端然其上,远远看去颇似一叶扁舟的建筑,名曰不系舟。我原来工作过十一年的单位恰好在东湖内,每天数次从不系舟旁经过。每次经过不系舟时,我内心都会出现惶惑:才华横溢的苏轼当年无数次走过的路,真是碌碌如我者今天走的这条吗?九百年前的苏轼也会如我们一样步履匆匆而身不由己?

这样想的多了,就时有亦真亦幻的感觉。一会儿出现苏东坡“左牵黄,右擎苍,锦帽貂裘,千骑卷平岗”的密州出猎的雄姿,一会儿是他黄州遭贬、岭南流放和海南远谪路途上凄苦的笑容;一会是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”的飘逸,一会儿又是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深沉;一会儿是久旱得雨时“官吏相与庆于庭,商贾相与歌于市,农夫相与忭于野”的大喜,一会儿又是“料得年年断肠处,明月夜,短松冈”的感伤。这几种形象重叠了,糅合了,立体了,苏轼也就自然了,真实了,亲切了。

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。“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、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、一个百姓的朋友、一个大文豪、大书法家、创新的画家、造酒试验家、一个工程师、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、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、巨儒政治家、一个皇帝的秘书、酒仙、厚道的法官、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。一个月夜徘徊者、一个诗人、一个小丑。但是这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……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、变化感和幽默感,智能优异,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——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。”林语堂给苏东坡的评价,使人难以望苏东坡项背了,但这又是最切合实际的评价。

苏东坡对自己是如何评价的呢?

苏东坡在自己生命行将结束时写过一首诗,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,“心似已灰之木,身如不系之舟。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。”身如不系舟,概括了苏东坡一生的飘泊不定。黄州惠州儋州,即后世所谓的“三州功业”,是苏东坡对自己的自嘲和戏谑,以被贬的三个主要地方的地名来作为自己平生功业的总结,其中的悲苦是难以言传的,同时也显得是那么的潇洒、从容、寡淡、旷达、幽默。这三个流放地,也是苏东坡一生的三个关节点。如果对首句理解为苏东坡已经心灰意冷,那么就远离了真实的苏东坡。在苏东坡诸多的优点中,达观和随遇而安是最耀眼的光环。

黄州是苏东坡第一个流放地。在此之前,疾恶如仇,遇有邪恶便“如蝇在食,吐之乃已”的苏东坡,因在诗中讥切时事而蒙受了牢狱之灾,在被关四个多月后,流放到了黄州。当时的苏东坡已经名满天下,诗文落笔辄为人传诵,甚至海外盛行苏诗,士大夫不能诵苏诗者自己感觉不够档次。从最受欢迎作家到阶下囚的落差,真使人慨叹人生犹如一条抛物线,时在高点时在低谷。苏东坡坦然接受了这种落差,在黄州做起了隐士式的农夫,自称“东坡居士”。著名的《东坡八首》,写的就是他颇具隐士风度的农耕生活。劳而有获后,他写道,“某现在东坡种稻,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。有屋五间,果菜十数畦,桑百余本。身耕妻蚕,聊以卒岁也。”诗文处处流露出亲切自然和开朗达观。他看重的不是劳作收获的物质上的东西,他惬意的是全身心的融入这种农耕生活。当然了,兴之所来,他还是改不了老毛病的,就是在喜如给自己的儿子苏遁举行三天洗礼仪式所做的诗中,讥切时事不但有而且更明显:“人皆养子望聪明,我被聪明误一生。惟愿我儿愚且鲁,无灾无难到王侯。”

宋哲宗绍圣元年(1094年)4月,苏东坡被流放惠州。这是宿敌章惇出任丞相的结果,苏东坡因此也成为被贬谪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个人。唐宋之时,岭南被认为是瘴气缭绕、蒙昧野蛮之地。被贬谪到岭南,和被宣判死刑就差说法的不同。苏东坡以第一个牺牲者的身份,长途跋涉一千五百多里,横越中国南部巍峨雄伟的山脉,受难之中却有一分卓然不群的优越感。他没有自怨自艾,更没有怨天尤人,别人眼里的瘴蛮之地,在他眼里是浓绿的草木和无边的亚热带水果,是“岭南万户皆春色”。到惠州不久,他依然顾我了。他喝酒、品酒、酿酒,他参佛、学医、炼丹,他盖房子、种果树、兴水利,他关心惠州城的诸种改革事宜。他以孩童般的眼光注视和参与着岭南的一切。极至兴高采烈处,挥笔书写自己的内心,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常作岭南人。”苏东坡书写自己的感受本不管他人的事,但天真的苏东坡忘记了自己是个流放者。章惇听到苏东坡在惠州的情况后,噢,原来苏东坡在惠州过得很舒服嘛。于是新的贬谪令又发出了。这次,贬谪的目的地是海南岛。那时的海南虽在宋朝统治之下,却是中国文化的藩篱之外。元祐大臣数百个受苦难折磨的,只有他一个人被贬谪到海南岛。这次,苏东坡是看清了,自己不老死流放途中,章惇是不会罢手的。与送别的家人在琼州海峡话别时,60岁的苏东坡写下了下面的文句, “某垂老投荒,无复生还之望。春与长子诀别,已处置后事矣。今到海南,首当做棺,次便做墓。仍留手疏与诸子,死即葬于海外,生不契棺,死不扶柩,此亦东坡之家风也。”但在与当地黎汉百姓的交往中,在战胜“食无肉,病无药,居无室,出无友,冬无炭,夏无寒泉”的与物质匮乏的博弈中,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态度再次起了重要的作用。他在日记中写道,“吾始至南海,环视天水无际,凄然伤之曰:‘何时得出此岛也?’已而思之:天地在积水中,九洲在大瀛海中,中国在少海中。有生孰不在岛者?譬如注水于地,小草浮其上,一蚁抱草叶求活。已而水干,遇他蚁而泣曰:‘不意尚能相见尔!’小蚁岂知瞬间竟得全哉?思及此事甚妙。”这是他的敌人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的!在他后来离开海南岛前,他赋的诗更是淋漓痛快,“我本儋耳人,寄生西蜀州。忽然跨海去,譬如事远游。”“他年谁作地舆志,海南万古真吾乡。九死南荒吾不恨,兹游奇绝冠平生。”

至此,我明白了凤翔东湖里那座不系舟的价值,它确实是东湖园林里的最重要的建筑,因为苏东坡那如不系舟一般的经历,是从签书凤翔府判官作起点的。我也化用朋友的一首诗,作为这篇短文的结束语吧:身如浮萍游八荒,心似辽阔之海江。望尽不系舟前路,唯有青苔照艳阳。

 作者简介 


王建强,1968年11月生,中学高级教师,现供职于陕西省凤翔县竞存中学。喜爱古典文学,闲暇好摆弄文字。


【悦读推荐】

【诗风雅韵】王建强 || 九成宫

散 文 || 刘建生:放 牛

散 文 || 刘建生:割 柴

“陪房”包袱里的老布鞋

母亲在家,家便有了烟火味儿

孩子,看到这封信时请别哭
我的父亲不在家


 责任编辑:辛   克  

文字编辑:李   强

本期编辑:杜亚军

本期组稿:刘建生

◆  ◆  ◆  ◆  ◆  

【关注我们】

【凤翔作家&时光捡漏】新媒体联盟


时光捡漏 ∣您的生活笔记
 公众号ID:xinke19820728 

人生 · 生活 · 活着



了解凤翔讯息,敬请扫码关注《凤翔视窗》头条号和企鹅号


《凤翔视窗》头条号      《凤翔视窗》企鹅号

           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